学校新闻
我的教育“突围”
发布时间:
2015-08-23
我的教育“突围”
--高校课堂培训心得
小学部 李超群
近期有幸在我们美的学校听了几位优秀校长、专家的培训课,真的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樊瑞校长从他的经历谈到他对理想教育的理解,向我们阐述了理想的课堂需要具备高参与、高协同、高生成、高愉悦、高共鸣这“五高”特性;梅老师风趣幽默的谈吐以及对教育独到的见解吸引了我的目光;王益民老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优秀经验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我学习的榜样;还有我们的周校,从各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美的的“两大品牌、六大特色”;张校长更是用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让我们懂得了从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学生管理,甚至到班规的制定等一系列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如何去规避这些问题。通过这次培训让我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使我明白了教育的重点不在于“教”,“育”才是关键。
作为一名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高的业务素质外,还必须具有过硬的心理素质、高尚的人格魅力,更要有育人的高情商本领。一个老师只有专业知识,那是不够的。你的专业知识不专不行,专了,但是不懂得如何育人,那你至多是个教书匠,也不能算个有人格魅力的老师。
我特别同意梅老师的一句话,就是“教育的悲哀就在于一群勤勤恳恳的人在做一件“蠢事”。回想我从教的十余年,何尝不是做了很多连我自己都不爱的”蠢“事?为了所谓的成绩,我剥夺过学生各种本应属于他们的权利;为了完成上级检查任务,我拿过各种《优秀教案》专心地“借鉴”过;在课堂上绘声绘色地唱“独角戏”;甚至为了制止所谓的纪律问题,不断地把家长请到学校,不仅批人家家长,还当着家长的面,揭露学生的种种罪行;再譬如,有时恨铁不成钢,抡起自己的皮拳头教训学生,以武力征服。不是我不想做好教育,而是有时确实力不从心。
老师们,在我们为人师的时候,千万不要再做有违教育规律、教育道德、教育良心的事。因为在我的教育生活中,我发现很多时候,很多老师都曾做过如我以前那般本不该做的蠢事。实在不能想象,这样的教育效果会是什么样子。
如今的教育,确实像老师们说的,有时真的成了禁锢学生思想畅游的枷锁。所有的举措都是为如何取得优异的成绩服务,只要可能影响学生成绩提升的因子,都要扼杀在萌芽状态。这种教育,注定是失败的。
正如樊校长说的:“教育不能只教‘干货’,需有血有肉。”虽然没有分数就没有今天,可是只有分数,就没有明天。我们的教育不是只为了培养一群“考试机器”,而是为了孩子明天可以更有尊严地生活。我们所赋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会学。而这一切,都要靠教师去实现。
通过这次培训,让我明白了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所有的改革能否有效到位关键在教师。可以说教师的素质高低决定了教育质量的优劣。
一个教师,不是个卖货的商人,他应该是个通过货物载体,打造人的人格魅力的人。虽然当今的教育功利主义猖獗,但是教师毕竟不是商人,他不是名利、金钱的奴隶,而应是人文精神的锻造者,美好心灵的塑造者。你雕刻的,可不是一个雕像,而是一个有着活生生生命的、有思想、有血和肉的人。
想起培训时看到的摘自新加坡教育部校长委任状中的一段话“你的手中是许许多多成长中的生命,每一个都如此不同,每一个都如此重要,全部对未来充满憧憬和梦想。他们都依赖你的指引、塑造及培育,才能成为最好的个人和有用的公民。”说得多好!
从现在起,我要做个比以前更优秀的教师,对学生多一点关爱,少一点指责;多一点幽默,少一点刻板;多一点情景,少一点空洞;多一点示范,少一点说教。
听着电脑里轻婉的曲子,在深夜的桌前,敲下了以上感悟。想起了舒比格在《南瓜》里告诉我们:洋葱、萝卜和西红柿,不相信世界上有南瓜这种东西,他们认为那是一种空想。南瓜不说话,默默地成长着……
只要我愿意守住一颗纯粹的心,守住当初的承诺,守住教育的信仰,守住自己的课堂,我想在不久的将来我也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完成我的教育“突围”!
(小学部 李超群)
上一页
下一页
Copyright 2023 版权所有 贵溪市美和学校 电话:0701-3682222